戴冽

上榜理由:现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中青年委员等,长期从事风湿病的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将医生妖魔化的时候,她却收到一封又一封的感谢新。她和蔼耐心的态度给患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多患者认为在她这里体验到了“医者父母心”和“大医精诚”的真谛。

所属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所属科室:风湿内科
医生职称:教授 主任医师
擅长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等的诊断与治疗

介绍:

  风湿免疫专科主任,广东省药学会风湿免疫用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会中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委员,美国风湿病学会会员,《中华风湿病学杂志》通讯编委,《风湿病与关节炎》、《国际内科学杂志》、《ARD中文版》编委,《广东医学》、《新医学》、《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先后获卫生部医政司“支援西部地区农村卫生工作优秀教师”、中山大学“教书育人”标兵、中山大学/广东省柯麟医学教育基金会“叶任高李幼姬临床医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共获12项科研基金,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及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已发表论文150篇,包括SCI论文29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9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国内论文109篇,主编专著《类风湿性关节炎》(高等教育出版社)。

  特长: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皮肌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白塞病、成人斯蒂尔病、复发性多软骨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各种血管炎以及各种疑难杂症。

  学习工作经历:

  1. 学习经历:

  1984年9月~1990年7月 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读本科

  1993年9月~1998年12月 中山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读博士(硕博连读)

  2004年1 月~2005年2月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2. 工作经历:

  1990年7月~1995年11月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住院医师

  1995年12月~1999年11月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主治医师

  1999年12月~2001年4月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主任医师

  2000年~今 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硕士生导师

  2000年4月~2001年4月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

  2001年4月~2008年11月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专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2008年12~2009年11月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专科主任,主任医师

  2009年12月~今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专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2010年10月~今 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

  学会、杂志兼职:

  1. 学会兼职:

  广东省药学会风湿免疫用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中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委员

  广州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学会副主任委员

  美国风湿病学会会员

  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南六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骨质疏松学会委员

  2. 杂志兼职:

  《ARD中文版》编委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通讯编委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特约审稿专家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审稿专家

  《广东医学》特约审稿专家

  《新医学》特约审稿专家

  《中华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国际内科学杂志》编委

  临床工作:

  1.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与规范化治疗

  在诊断上,通过检测新的血清学指标抗CCP抗体、双手核磁共振(MRI)及关节高频彩超检查,并结合目前美国及欧洲风湿病学会最新的RA诊断标准,实现了早期诊断RA,大大地提高了病人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在治疗上,根据最新的国际国内RA诊疗指南,应用新型免疫制剂(如来氟米特)及最新的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抗CD 20单抗等)进行早期规范化治疗,并通过讲座、网站、宣传手册等进行病人教育,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减少了致残率。

  另外,我们在国内率先采用Parker-Pearson活检针进行细针滑膜活检术进行关节滑膜的病理学检查,对临床关节病的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预测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完成近600例次,并在全国多个省市推广。该项特色新技术获2013年我院医疗新技术三等奖。

  2. 痛风及其他晶体性关节炎(如假痛风、假假痛风)的确诊及规范化治疗

  晶体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组关节炎病,由结晶所致。这些结晶包括:尿酸钠(MSU)、焦磷酸钙(CPPD)、羟基磷灰石(Apatite)、八钙磷酸盐、三钙磷酸盐、二钙磷酸盐、草酸钙、磷酸铝、夏科-雷登晶体、胆固醇、类固醇等,其中前三种较为常见,分别引起痛风性关节炎、假性痛风性关节炎及碱性磷酸钙结晶沉积症(也称为假假痛风,钙化性肌腱炎)。这三种疾病临床表现相似,其鉴别诊断及确诊只有依靠滑液或关节镜检查寻找结晶。晶体检测是确诊晶体性关节炎的金标准。临床上不开展晶体检测,往往无法鉴别不同类型的晶体性关节炎,容易误诊为痛风性关节炎,按照痛风性关节炎给予治疗,以致部分不是痛风性关节炎而是其它晶体性关节炎的患者长期误服别嘌醇或立加利仙等降尿酸药物。

  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展应用偏光显微镜进行滑液晶体检测技术,并结合普通光镜、油镜、特殊染色(如茜素红染色)观察不同晶体的性状,以及滑液常规分析结果,有助于不同晶体性关节炎的诊断。2008年我们报道了国内首例的胆固醇晶体性关节炎。该项特色新技术获2014年我院医疗新技术三等奖。

  在治疗上,我们参照国际最新指南,规范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止痛治疗(“治标”)和疼痛缓解期的降尿酸治疗(“治本”),使患者达到长期缓解,大大地减少了致残率。

  3.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与规范化治疗

  我们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学指标HLA-B27以及骶髂关节MRI、肌腱附着点高频彩超检查,并结合目前美国及欧洲风湿病学会最新的诊断标准,实现了强直性脊柱炎及脊柱关节病的早期诊断。同时,根据最新的国际国内诊疗指南,应用免疫制剂(如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沙立度胺等)及最新的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进行早期规范化治疗,大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减少了致残率。另外,我们还开展CT引导下骶髂关节穿刺注药术,有效地缓解了口服药不耐受或疗效欠佳的患者的难治性腰痛。

  4.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早期诊断与个体规范化治疗

  我们通过免疫荧光、ELISA、免疫印迹等多种方法检测多种诊断SLE的特异性指标,包括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ENA抗体谱、抗β2-糖蛋白1、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抗核小体抗体等,并结合最前沿的美国及欧洲风湿病学会制订的诊断标准,实现了SLE的早期诊断。同时,根据最新的国际国内诊疗标准,并结合具体每位患者的实际病情,制订出兼顾规范化与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我们对疑难、危重、多器官受累的狼疮患者也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包括强化冲击免疫干预治疗重症狼疮,结合血浆置换治疗急进性狼疮性肾炎,结合呼吸监护治疗狼疮性肺炎及出血性肺泡炎;应用新型免疫制剂(如霉酚酸酯,环孢素、FK-506)治疗SLE,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生存率;应用最新的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的狼疮性溶血及严重的狼疮性血小板减少,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鞘内注射免疫抑制剂治疗神经精神狼疮,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5. 其他疑难杂症

  风湿病的范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各种关节病变,而且可有多器官多系统受累,临床表现复杂,诊断困难,容易误诊、漏诊,临床上许多疑难杂症最后都诊断为风湿病。如复发性多软骨炎是一种少见的累及多部位软骨的炎性破坏性疾病,往往累及气管软骨危及生命。目前我们已收治30多例重症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并在国内率先采用外周血自体干细胞移植和生物制剂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另外,我们还成功诊治许多丙硫氧嘧啶引起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小血管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多发性肌炎样综合征或Hoffmann综合征、POEMS综合征、韦格纳肉芽肿特殊眼病、组织坏死性淋巴结炎、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厚皮指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获得性血友病、木村病等疑难、少见病例,并发表了相关的病例报道、综述或论著。

  教学工作:

  在学博士生人数:2

  已毕业的博士生人数:2

  在学硕士生人数:4

  已毕业硕士生人数:13

  2007年~2014年连续8年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关节病临床诊治及研究进展》学习班,学员来自我省广州、佛山、深圳、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茂名、韶关、揭阳等、湛江、阳江、新会等地的不同级别医院。

  获得的教学基金:

  (1) 2014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项目名称: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内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2) 2013年中山大学校级本科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基于真实病例实战训练的TBL教学在内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3) 2012年广东省高等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本科类项目

  项目名称:应用网络课程辅助PBL+TBL联合教学模式培养医学实习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

  (4) 2012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项目名称:应用网络课程辅助PBL+TBL联合教学模式培养医学实习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

  (5) 2009年中山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TBL教学模式在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6) 2007年中山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PBL模式在预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7) 2000年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检体诊断学序贯教学法的探讨

  (8) 1999年中山医科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跨科系统教学法与传统分科疾病教学法的对比研究

  (9) 1998年中山医科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PBL模式教学法在内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

  (10)2009年中山大学医学教育类CAI课题立项

  项目名称:类风湿关节炎双语精品网络课程的建设

  (11)中山大学医科2014年第一批学生业余科研及暑期科研立项项目

  项目名称:PPARγ通过PGC1β通路调控破骨细胞对RA骨破坏的作用

  (12)中山大学医科2013年第一批学生业余科研立项项目

  项目名称:罗格列酮通过RANKL/RANK/OPG信号通路抑制关节破坏的机制研究

  (13)中山大学医科2012年第一批学生业余科研立项项目

  项目名称:PPARγ激活对类风湿关节炎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14) 中山大学医科2012年第一批学生业余科研立项项目

  项目名称:TRAF6介导的信号通路对类风湿关节炎破骨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

  (15) 中山大学医科2011年第一批学生业余科研立项项目

  项目名称:TNF-α拮抗剂对炎性关节病患者外周血及滑膜B淋巴细胞活化及迁移的影响

  (16)2006年中山大学医科学生暑期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如何做好内科学的预见习

  发表的教学论文:

  [1].改良TBL在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内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13(6):597-600

  [2].基于团队的学习在内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6):634-638

  [3].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在低年级医学生预见习带教中的应用.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411-413

  [4].181名低年级医学生预见习的现状调查及教学方式初探.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8(11):48-49

  [5].实习生在内科临床技能考核比赛中的表现分析.医学教育探索,2009,8(3):253-255

  [6].低年级医学生预见习实践及教学效果分析.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8(8):74-75

  [7].我校检体诊断教学改革与思考.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9,21(3):81-83

  [8].血细胞形态学教学探讨,中国医学教育研究进程,2000,10:469-470

  所获得的教学奖项:

  1999年中山大学附属三院优秀教师

  2000年中山大学附属三院优秀教师

  2000年中山大学附属三院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

  2006年中山大学医科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中文组一等奖

  2006年中山大学教学电子演示文稿(PPT)大赛三等奖

  2008年中山大学第二届临床教师教学查房比赛一等奖

  2008年卫生部医政司“支援西部地区农村卫生工作优秀教师”

  2009年中山大学“教书育人”标兵

  2012年广东省柯麟医学教育基金会“叶任高李幼姬临床医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奖”

  科研工作:

  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适宜卫生技术推广项目等科研课题。

  获得的科研课题:

  [1] 项目名称:PGC1β对类风湿关节炎破骨细胞PPARγ通路激活的关键调控作用研究

  项目编号:81471597

  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起止年月:2015年1月~2018年12月

  [2] 项目名称:罗格列酮通过RANKL/RANK/OPG系统抑制关节破坏的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30972742

  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起止年月:2010年1月~2012年12月

  [3] 项目名称::PPARγ通过PGC1β/ERRα通路调控破骨细胞形成及活化对类风湿关节炎关节骨破坏的作用

  项目编号:20130171110075

  经费来源: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博导类)

  起止年月:2014年1月~2016年12月

  [4] 项目名称:通过PPARγ基因敲除小鼠及罗格列酮干预探讨PPARγ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

  项目编号:外教司留[2008]101号

  经费来源:教育部回国人员启动基金

  起止年月:2008年10月~2012年9月

  [5] 项目名称: PPARγ通过PGC1β/ERRα通路调控破骨细胞对RA骨破坏的作用

  项目编号:S2013010014396

  经费来源: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自由申请项目

  起止年月:2013年10月~2015年10月

  [6] 项目名称: PPARγ通路对类风湿关节炎破骨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

  项目编号:9151008901000130

  经费来源: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自由申请项目

  起止年月:2009年10月~2011年9月

  [7] 项目名称:螺旋藻多糖在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项目编号:LMB071010

  经费来源: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LMB)联合开放课题

  起止年月:2009年1月~2009年12月

  [8] 项目名称:羊栖菜多糖通过Caspase通路诱导滑膜成纤维细胞凋亡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

  项目编号:2008B030301093

  经费来源: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起止年月:2008年10月~2012年9月

  [9] 项目名称:罗格列酮抑制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破坏的作用研究

  项目编号:B2009070

  经费来源:广东省卫生厅基金项目

  起止年月:2010年1月~2011年12月

  [10] 项目名称:英夫利昔单抗对炎性关节病患者外周血及滑膜B淋巴细胞活化及迁移的影响

  项目编号:FSMYYSZS-001

  经费来源:中国医疗手牵手工程委员会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课题研究

  起止年月:2011年9月~2013年9月

  [11] 项目名称:细针关节滑膜活检术的推广应用

  项目编号:无

  经费来源:广东省适宜卫生技术推广项目重点项目

  起止年月:2013年9月~2013年12月

  著作、论文、成果:1.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国际文章:

  [1] Serum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 as a noninvasive biomarker of histological synovitis for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Mediators Inflamm. 2014;2014:179284. doi: 10.1155/2014/179284. Epub 2014 Jul 23.

  [2] Questionnaire survey evaluating disease-related knowledge for 149 primary gout patients and 184 doctors in South China. Clin Rheumatol. 2013; 32(11):1633-40.

  [3]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Disease Activity, Synovitis or Joint Destruc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Clin Rheumatol. 2013; 32(6):787-95.

  [4] Upregula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 correlated with synovitis severit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rthritis Res Ther,2012,14(3):R133.

  [5] Synovial Infiltration with CD79a+ B Cells, but not Other B cell Lineage Markers, Correlates with Joint Destruc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J Rheumatol, 2011, 38(11):2301-2308.

  [6] Effective treatment of Kimura’s disease with leflunomide in combination with glucocorticoids. Clin Rheumatol, 2011, 30(6):859-865. (Case based review)

  [7] Elevated serum 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 correlates with histological disease activity and clinical improvement after initiation of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J Rheumatol. 2010, 37(12):2452-2461.

  [8]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serum prolactin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with and without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volvement. APLAR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2006, 9:232–237.

  [9] Detection and ini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synovial lining fragments in synovial fluid. Rheumatology (Oxford). 2006, 45(5):533-537.

  2. 与国外单位合作发表的SCI文章:

  [1]. Pessler F*, Ogdie AR, Mayer CT, Kretzschmar WW, Dai L(戴冽), et al.Amyloid arthropathy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myeloma: polyarthritis without synovial infiltration of CD20+ or CD38+ cells. Amyloid. 2014; 21(1):28-34.

  [2]. Elsaman AM, Radwan AR, Akmatov MK, Della Beffa C, Walker A, Mayer CT, Dai L(戴冽), et al. Amyloid arthropathy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myeloma: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101 published cases. Semin Arthritis Rheum. 2013; 43(3):405-12.

  [3]. Li M, Zhang W, Leng X,et al. Majo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Lupus,2013; 22(11):1192-9.

  [4]. Li Y, Zhang K, Chen H, Sun F, Xu J, Wu Z, Li P, Zhang L, Du Y, Luan H, Li X, Wu L, Li H, Wu H, Li X, Li X, Zhang X, Gong L, Dai L(戴冽), et al.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n Han Chinese identifies a susceptibility locus for primary Sj?gren's syndrome at 7q11.23. Nat Genet. 2013; 45(11):1361-5.

  [5]. Della Beffa, Slansky E, Pommerenke C, Klawonn F, Li J, Dai L(戴冽), et al. The relative composition of inflammatory infiltrates as an additional tool for synovial tissue classification. PLOS ONE,2013; 8(8):e72494.

  [6]. Wang P, Li Y, Huang L, Yang J, Yang R, Deng W, Liang B, Dai L(戴冽), et al. Effects and Safety of Allogen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travenous Infusion in Active Ankylosing Spondylitis Patients Who Failed NSAIDs: A 20 Week Clinical Trial. Cell Transplant. 2013 May 22. [Epub ahead of print]

  [7]. Winkler S, Dai L(戴冽), Hauck F, et al. Primary osteomyelitis of the clavicle in the newborn period. Pediatr Infect Dis J,2012,31(2):211

  [8]. Hu Y, Zheng D, Takizawa K, Mikami Y, Dai L(戴冽),et al. Systemic nocardiosis caused by Nocardia concava in China[J]. Med Mycol,2011,49(6):662-666.

  [9]. Zhang LY*, Schumacher HR, Su HH, Dai L(戴冽), 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survey of gout patients concerning their knowledge about gout. J Clin Rheumatol, 2011; 17(5):242-548.

  [10]. Zeng YJ*, Zeng FQ, Dai L(戴冽),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for Hyperglycemia in Chinese Female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Lupus,2010: 19(11):1344-1350.

  [11]. Ogdie A, Li J, Dai L(戴冽),et al. Identification of broadly discriminatory tissue biomarkers of synovitis with binary and multicatego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Biomarkers. 2010 Mar;15(2):183-90.

  [12]. Ogdie A, Schumacher HR, Lie D(戴冽), et al. Synovial biopsy finding in arthritis associated with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J Rheum, 2010;37(6):1361-1363.

  [13]. Pessler F, Dai L(戴冽), Diaz-Torne C, et al. Increased angiogenesis and cellular proliferation as hallmarks of the synovium in chronic septic arthritis, Arthritis Rheum. 2008, 59(8):1137-1146.

  [14]. Pessler F, Dai L(戴冽), Diaz-Torne D, et al. The synovitis of "non-inflammatory" orthopedic arthropathies: a quantitative histologic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Ann Rheum Dis. 2008, 67(8):1184-1187.

  [15]. Pessler F, Chen LX, Dai L(戴冽), et al. A histo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synovial biopsies from individuals with Gulf War Veterans' Illness and joint pain compared to normal and osteoarthritis synovium. Clin Rheumatol. 2008, 27(9):1127-1134.

  [16]. Pessler F, Mayer CT, Jung SM, Behrens E, Dai L(戴冽),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monosodium urate crystal-regulated mRNAs by transcript profiling of dissected murine air pouch membranes. Arthritis Res Ther. 2008, 10(3):R64.

  [17]. Pessler F, Ogdie A, Diaz-Torne C, Dai L(戴冽), et al. Subintimal Ki-67 as a synovial tissue biomarker for inflammatory arthropathies. Ann Rheum Dis. 2008, 67(2):162-167.

  [18]. C. Diaz-Torne , HR Schumacher, X Yu, C Gomez-Vaquero, L Dai(戴冽), et al. Absence of histologic evidence of synovitis in patients with Gulf War veterans' illness with joint pain. Arthritis Care & Research. 2007, 57(7): 1316-1323.

  [19]. Pessler F, Dai L(戴冽), Cron RQ, Schumacher HR. NFAT transcription factors—new player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nflammatory arthropathies? Autoimmun Rev. 2006, 5(2):106-110.

  [20]. Pessler, F., Emery H., Dai L(戴冽), et al. The Spectrum of Renal Tubular Acidosis in Pediatric Sj?gren Syndrome. Rheumatology (Oxford), 2006, 45(1):85-91.

  3. 国内已发表的文章(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其余略):

  [1].B细胞淋巴因子6在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及活化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18(2):87-90(通讯作者)

  [2].木村病合并肾损害、支气管哮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深静脉血栓1例.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18(6):431-432(通讯作者)

  [3].类风湿关节炎滑膜TRAF6表达与血清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 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1):1643-1646(通讯作者)

  [4].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期巨乳症一例.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18(2):142-144(通讯作者)

  [5].关于痛风患者降尿酸药物治疗的几点思考.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3,17(9):577-579 (专论)(通讯作者)

  [6].关节X线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0):4489-4492(通讯作者)

  [7].基质金属蛋白酶-3联合CRP检测评估女性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性.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8):3301-5(通讯作者)

  [8].双手粘液性水肿伴侵蚀性骨关节炎一例.新医学,2013,44(4):285-287(通讯作者)

  [9].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非生物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相关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临床分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 6 (24):175-177(通讯作者)

  [10]. 重视滑膜关节疾病诊治 加强临床多学科合作,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5):1(通讯作者)

  [11]. 322例次膝关节Parker-Pearson针滑膜活检临床分析,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5):682-688(通讯作者)

  [12]. 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韦格纳肉芽肿一例.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6):215-216(通讯作者)

  [13]. 配体依赖过氧化物酶体增值活化受体γ通路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2,16(7):493-495(通讯作者)

  [14]. 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炎性关节病患者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的肝脏安全性前瞻性观察.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2,16(5):317-321(通讯作者)

  [15]. 原发性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2,06(1):52-54(通讯作者)

  [16]. 心脏白塞病二例报告.新医学,2012,43(3):194-196(通讯作者)

  [17]. 高频超声与病理学检测评价类风湿关节炎膝滑膜炎的相关性研究.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2,16(2):91-95(通讯作者)

  [18]. 骨代谢标志物的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 新医学,2012,43(2):71-74(通讯作者)

  [19]. 海藻多糖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7):961-966

  [20]. 罗格列酮通过p-ERK通路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表达核因子κB受体激活配体.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9):592-595(通讯作者)

  [21].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通过高表达RANKL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及活化.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5):633-640.(通讯作者)

  [22]. 改良组织块法培养细针活检滑膜组织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31(4):567-571(通讯作者)

  [23]. 木村病5例临床分析.新医学,2009,40(11):727-729(通讯作者)

  [24]. 国内厚皮指症72例临床荟萃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9):850-851(通讯作者)

  [25]. 细针滑膜活检术的临床应用.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9,13(8):566-568

  [26]. 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四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9,13(10):720(通讯作者)

  [27]. 类风湿关节炎不同滑膜淋巴细胞分布类型的临床病理特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30(5):571-576(通讯作者)

  [28]. .84例成人甲状腺机能减退性肌病临床荟萃分析.国际内科学杂志,2009,36(9):497-500(通讯作者)

  [29]. 抗α-胞衬蛋白抗体在干燥综合征诊断及病情判断中的作用.国际内科学杂志,2009,36(1):5-8(通讯作者)

  [30]. 糖皮质激素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讲座). 中华内科杂志,2009,48(6):513-515(通讯作者)

  [31]. 盲式细针滑膜活检术的临床观察.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9,13(3):192-194

  [32]. 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滑膜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9,13(1):20-22

  [33]. 重视痛风降尿酸目标治疗的新策略(专论).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8,12(7):436-439.

  [34]. CT引导骶髂关节穿刺注射的方法研究.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8,31(2):36-38(通讯作者)

  [35]. 以腰痛为主要表现的布氏菌病脊柱炎伴腰大肌脓肿一例,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8,12(11):734(通讯作者)

  [36]. 神经精神性狼疮97例临床分析.广州医学院学报,2007,35(4):27-29(通讯作者)

  [37]. 复发性多软骨炎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新医学,2007,38(11):767-769(通讯作者)

  [38]. B细胞清除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国际内科学杂志,2007;34(9):552-555(通讯作者)

  [39]. 酷似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肺癌1例报告,新医学,2007,38(7):474(通讯作者)

  [40].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多发性肌炎样综合征57例回顾分析.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7; 11(12):738-741

  [41].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检测的意义.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7,13(1):15-17(通讯作者)

  [42]. Hoffmann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短篇论著). 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51-52

  [43].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多软骨炎一例报告,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2):1038-1039

  [44].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伴多发性肌炎样综合征3例.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44

  [45]. 血清泌乳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的相关性,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23(7):1437-1438,1441

  [46]. HIF-1α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中的表达,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23(8):1606-1608

  [47].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新型生物制剂阿贝西普,新医学,2007;38(10):681-682(通讯作者)

  [48]. 氨基葡萄糖在骨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继续医学教育,2006,2(6):55-57

  [49]. 口干、猖獗性龋齿、黄疸——查房选录 新医学,2006,37(6):351-353

  [50]. 39例化脓性关节炎临床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22):29-31(通讯作者)

  [51].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5例。广东医学,2006,27(4):503-504(通讯作者)

  [52]. 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华内科学杂志,2005,44(11):864-865

  [53].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关节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华内科杂志,2005,44(4):315-317

  [54]. 丙硫氧嘧啶引起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小血管炎6例临床分析。中国免疫学杂志,2005,21(9):710-713

  [55]. 缺氧诱导因子-1与类风湿关节炎。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5 9月,2005,28(5)

  [56]. 以关节痛为主要表现的肢端肥大症一例。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5,9(9)529(通讯作者)

  [57].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5,21(1):73-75(通讯作者)

  [58].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广东医学 2005;26(6):796-797(通讯作者)

  [59].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5,21(1):73-75(通讯作者)

  [60]. POEMS综合征。新医学,2004,35(12):768-769

  [61]. 心悸、多汗、咯血、蛋白尿、血尿――查房选录(266) 新医学 2004,35(8) 451-453

  [62]. 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的现状。中国新药与临床,2004,23(7):455-458

  [63]. 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策略。新医学 2004,35(4):253-254

  [64]. 白芍总苷胶囊致出血性皮疹一例。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4; 8(1):68

  [65]. 硬皮病的诊断。新医学,2004,35(2):126-127

  [66]. 泌乳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4,31(8):358-361(通讯作者)

  [67]. 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62例临床分析。广东医学,2003,24(12):1328-1329(通讯作者)

  [68]. 成人Still病65例临床分析。急诊岭南医学杂志,2003,8(4):275-276(通讯作者)

  [69]. POEMS综合征一例。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3.3; 7(12): 770-771

  [70].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口服沙利度胺致男性乳房发育一例。中华内科学杂志,2003,42(9):614

  [71]. 成人斯蒂尔病。中国药物与临床,2003,3(4):335-336

  [72]. 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巨噬细胞在关节破坏中的作用。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7):950-952

  [73]. 韦格纳肉芽肿病致蚕蚀性角膜溃疡并坏死性巩膜炎一例。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3.3; 7(3): 210

  [74]. 2002年类风湿关节炎最新治疗指南。广东医学,2003;24(2):4-5

  [75].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致巴德-基亚里综合征1例报告。新医学 2003,34(3):183

  [76].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8例报道。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3.2; 7(2): 117-118

  [77]. 类风湿关节炎累及寰枢椎关节致发作性意识丧失一例。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3.2; 7(2):138

  [78].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新进展。新医学 2002,33(9):521-522

  [79]. 非甾体抗炎药的胃肠损害及其防治。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2.02.15; 2(1): 33-35

  [80]. COX同功酶NSAID胃肠道安全性研究的新进展。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2.01.05; 29(1): 22-25

  [81]. 环孢素A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循证医学 2001.12.15; 1(1): 30-31

  [82].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进展。新医学 2001.08.10; 32(8): 495-496

  [83].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及与病理改变的关系。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0.12.15; 4(6): 357-360

  [84].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巨噬细胞来源的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0.04.15; 4(2): 103-105

  [85]. 柳氮磺胺吡啶在风湿病中的临床应用。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0.01.05; 27(1): 28-31

  [86]. 放射性核素骨关节显像在风湿性骨关节病中的临床评价。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1998.12.20; 7(4): 228-230

  [87]. 滑膜巨噬细胞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及关节破坏的相关性。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999.12.30; 3(4): 229-231

  [88]. 自身抗体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1999.09.05; 22(5): 298-299

  [89]. 转化生长因子β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1999.05.05; 26(5): 214-217

  [90].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1999.01.05; 26(1): 13-16

  [91]. 强直性脊柱炎并类风湿关节炎伴肢体淋巴水肿一例。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19(4):251

  [92]. 抗RNP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中国免疫学杂志,1998,14(special):81-83

  [93]. 强直性脊柱炎的脊柱外表现。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998.09.30; 2(3): 168-170

  [94]. 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的病前个性特征。新医学,1998,29(7):103-104

  [95].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情感障碍。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1998.06.01; 19(2): 150-152

  [96].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体会。新医学 1998.02.10; 29(2): 61-63

  [97]. 白塞病60例临床分析。风湿病学杂志 1997.12.30; 2(4): 13-16

  [98].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3例。风湿病学杂志 1997,2(3):43-44

  [99].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7.12.20; 6(4): 272-274

  [100]. 非类固醇抗炎药物的胃肠道损害。新医学 1996.11.10; 27(11): 608-610

  4.著作:

  (1) 秘书、参编,全国成人高等医学学历(专科)教育教材《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2) 副主编,《诊断学考试常见错误及对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 参编,《常见病诊断与治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4) 参编,《今日治疗丛书 风湿病》,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

  (5) 参编,《内科常见病诊断与治疗》,广东省科技出版社,2003年

  (6) 参编,《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教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7) 参编,《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广东省卫生厅,2003年

  (8) 参编,《诊断学辅助教材》 中山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1999年

  (9) 主编,《类风湿性关节炎》,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中山大学出版社(广州),2005年5月,8万字

  (10) 参编,《内科疾病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10月

  (11) 副主编,《医科实习生临床技能手册》,中山大学出版社(广州),2008年5月,34万字

  (12) 参编,《临床风湿病学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2月

  (13) 参加翻译《凯利风湿病学(第8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年1月

  (14) 编委,《临床免疫学》,主编吴长友,杨安钢,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11月

  5. 成果:

  (1) 2014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新技术评审三等奖

  项目名称:基于晶体检测的晶体性关节炎实验诊断体系

  (2) 2013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新技术评审三等奖

  项目名称:细针滑膜活检术及滑膜临床病理系列研究

  (3) 2005年度广州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三等奖(排名第四)

  项目名称: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综合研究

  (4) 2008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六)

  项目名称: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

给TA投票

x